宋志平:机制改革,从“老三样”到“新三样”
作者:宋志平,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、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、总裁读书会全国领读者联盟主席
来源:总裁读书会(ID:winnerbook_club),选编自宋志平《经营制胜》,2021年7月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
关于企业财富,有两种不同的看法:一种是企业财富是资本的升值,另一种是企业财富来源于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。资本作为前期劳动的积累,维系着企业的运作,所以首先所有者要有利润分配。但是,所有者不能拿走全部的财富,经营者对企业成败也至关重要,好的经营者会让企业盈利,差的经营者则会让企业亏损甚至破产,因此应该把财富分给经营者一部分。当然,没有广大技术人员和劳动者也不行,员工不仅是劳动者,也是财富的创造者。
我认为,企业的目的应包含社会进步、股东回报和员工幸福三个方面的内容,而在这三者之中,维护员工利益、提升员工幸福至关重要。企业只有让员工充分受益,才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,推动企业走向繁荣昌盛,这是提高股东回报、推动社会进步的基础。
这些年,企业界往往把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不二法则。由于过分强调控股股东至上,一些控股股东把董事会当成橡皮图章,股东掏空公司的事情屡有发生。
还有一些控股股东,以短期套利为目标谋求上市公司的控制权,进而以短期市值为目标,减少技术创新等长期投资,再利用短期高利润拉升股价,最后高位减持获利。在这个过程中,往往伤害了中小股东和公司员工的利益,这使一些上市公司沦为反复套利的工具,损害了公司的健康发展。
我们应该认识到,公司归根结底是属于社会的,股东可以通过分红和公司价值提升获利,也可以通过股东会行使相应权利,股东权利应有限度。片面强调股东利益只会让企业发展短期化,使企业失去社会基础和员工支持,丧失活力。
员工是企业的主体,员工利益在公司的目标序列中应处于相对优先的位置,理应得到充分保护。正确对待员工利益,是企业进化的重要标志,也是对企业财富创造者的一种尊重。我们今天要认识到,企业财富既离不开资本的投入,也离不开经营者的努力和员工的创造。
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“坚持多劳多得,着重保护劳动所得,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,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。健全劳动、资本、土地、知识、技术、管理、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、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”。
劳动、资本、土地作为传统的生产三要素,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,特别是随着生产方式的演进,已经不能涵盖生产要素的内涵。随着高科技时代的到来,公司的资本形态发生了重要变化,我们对生产要素构成有了新的理解,并增加了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的概念。
对公司而言,重要的不再只是机器和厂房,而是有创造力的员工,即我们的人力资本,人的经验、智慧、能力都成了资本。虽然公司那张资产负债表上没有记载企业的人力资本,但员工能力已经成为企业创造财富的原动力。
过去只能是有形资产的要素参与分配,现在全要素都可以进行分配,也就是说分配的逻辑发生了重大的改变。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了“知识、技术、管理”作为生产要素,强化了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,充分尊重科研、技术、管理人才,要在分配中体现这些要素的价值。这为机制改革打开了“天窗”。
我2019年写了一篇文章《机制革命:推开国企改革最后一扇门》。国企改革确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和由国资委管资本的体制,分别解决了制度和体制问题,但最终要解决的是机制问题。企业改革的动力来自内部机制。
什么叫机制?我理解为,企业机制是调动企业各要素向企业目标前进的内在过程,指的是企业效益与经营者、员工利益之间的正相关的关系。企业效益增加了,经营者和员工的财富收入就会增加,这样的关系就是机制。
机制属于治理范畴,是企业重要的分配制度。任何企业都存在机制问题。机制和所有制之间有联系,但所有制并不决定机制。机制不是国有企业的独有问题,民营企业、家族企业同样存在机制问题。体制和制度是机制的必要条件,但不是充分条件,不是有了体制和制度就一定有好的机制。
“资本+经营者+劳动者”是企业机制的基础,是做企业的“三宝”。机制研究的是在所有者、经营者和员工之间如何分配利益。当下,创新正在推动企业生产函数的变化,人的知识与智慧、经验与能力对企业的贡献越来越大,企业应予以充分承认和加大激励。机制是企业微观搞活最根本的因素,如果没有机制,就无法调动人力资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,资产资本也很难获利。
企业在进行财富分配时,必须充分维护员工利益,让员工的人力资本参与分配。我们必须理性看待财富,兼顾公平,把公平放到重要位置,劳动者要分享财富,建立经营者、劳动者、所有者的正相关关系。
虽然我们总讲效率优先、兼顾公平,机制可以说是一种能把公平和效率结合到一起的方法,有了机制大家都愿意好好干,就能创造出更多效益,这就有了效率;如果大家都能分一点红利,这就有了公平。这就是既有效率又有公平。
企业要建立共享机制,让员工与企业结成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,让大家通过辛勤努力的工作,共享企业财富。大家有了一定的财富,才能在社会上体面地、受人尊重地生活。现在的生活成本很高,怎样让员工有能力偿付买房、孩子读书、老人赡养、大病风险等费用,这是改革中要解决的大问题。不解决这些问题,企业里的骨干就很难留住,上一轮改革的红利就会丧失,企业就会失去竞争力,所有者利益也就无从保证,这是摆在我们面前非常迫切和严峻的问题。
现在做企业,要解决共享的问题。共享也是“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”五大发展理念之一,全世界都在研究这个问题。实际上,建设共享平台已经成为今天优秀企业的自觉选择。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今天,企业必须开明,把企业创造的财富分配给员工一部分,让企业成为社会、股东、员工的利益共享平台。
▲《经营制胜》宋志平著,2021年7月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
做企业一定要把所有者、经营者和劳动者这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处理好。怎么处理?
清代的晋商之所以能大行其道,就是因为他们的机制很先进,他们对年底红利的分法是东家分50%,掌柜和账房先生分25%,伙计们分25%。当年的平遥票号就是这种分配机制。我在北新建材当厂长时,能带领北新建材发展起来,主要是因为我的一句话:“工资年年涨,房子年年盖。”这样一个机制能充分发挥出激励作用。
2018年6月,最高领导人到万华化学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非常发人深省,“谁说国企搞不好,要搞好就一定要改革,抱残完缺不行。改革能成功,就能变成现代企业”。这段话特别精辟。
万华化学原来是个做聚氨酯、合成革的小工厂,现在变成了效益突出的跨国化学公司,被称为中国的“巴斯夫”。这其中,机制改革发挥了重大作用。
万华化学主要有两大改革举措:一是员工持股,万华化学的股本结构是20% 员工股、21.6%国有股,剩下的则是散户,国有股和员工股联合起来做一致行动人,很巧妙。二是科技分红,技术人员只要有所发明,就可以从创造的效益中提成15%,一共提5年,这是真金白银的奖励。受益于这个机制,企业做得非常好。
华为也靠机制。不少人因华为没上市而误以为华为是任正非的家族企业,事实上,任正非在华为只有1.01%的股权,华为的工会股份公司持有98.99%的股权。华为是近乎全员持股的公司,但它把股权和能力贡献和年功很好地结合了起来,增强了企业的向心力和亲和力,提高了企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。
在华为创造的财富分配中,所有者只占有一份,技术骨干、业务骨干和员工占四份,而且必须是技术骨干、业务骨干和员工的四份都拿完了,所有者才拿那最后一份,也就是所谓的“财散人聚”,把财富更多地分给员工,从而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。可以说,任正非的企业家精神加机制造就了华为的巨大成功。
企业财富既离不开资本的投入,也离不开经营者的努力和员工的创造。所以企业在进行财富分配的时候,要在三者之间进行平衡,既要考虑所有者,让所有者获得远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的回报,所有者才会增加投资,扩大再生产;又要奖励优秀的经营者,让他们尽心尽力做好经营工作,把握市场机遇,做出正确决策,把企业经营好;还要考虑广大员工,因为企业财富都是通过他们的劳动创造出来的。这三者之间要达到很好的平衡,我认为这就是一种共享机制。
我讲的机制是一种分配方式,就是经营者和员工既有固定的收入,又能分享一些多创造的财富,这应是一种混合分配方式,对双方都比较好。对于超额利润的分配,所有者拿大头,员工拿小头,这就是超额利润分红。中国建材在分配改革探索中,采取过股票增值权、员工持股、超额利润分红方式,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。
从长远来看,通过改革激励制度,建立多层次的现代激励体系,激发企业家、科技人员和广大员工工作的热情,是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策。激励机制不建立起来,不利于企业的发展。
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再次提出了三项制度改革,即“人事制度、用工制度、分配制度”,并在“三能”上下功夫,即“能上能下、能进能出、能多能少”。三项制度改革是为了解决效率问题,其实这是我们30多年前企业改革就提出的问题,我称作国企改革的“老三样”。